第5版:亮周刊

曾祖父的铁锤

李萍 文/摄

  曾祖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摄影图片《红六军根据地来了红马甲》。

  长阳山水

  6月,浙江嘉兴南湖,这片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分外热闹。在浙江嘉兴文化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辉历程 光明使者”全国电力行业摄影作品展展厅里,一张名为《红六军根据地来了红马甲》的摄影图片挂在展厅的醒目位置。图片上,身着红马甲、高举共产党员服务队队旗的队员肩扛电缆线走在湖北省长阳县都镇湾镇杨柘坪村。这张照片正是我拍摄的。杨柘坪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战斗过的地方。

  看着图片,我想起了高悬在祖父厅堂的那块红底银字的“烈属光荣”的牌子。我仿佛听到了曾祖父抡起铁锤锻打铁片发出的“铮铮”之声。那激越之声如同敲打吾辈的警示,告诉我们勿忘先辈坚定意志,勿忘先辈革命精神。

  一

  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还有一张被家人珍藏、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印章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历经数十载,证明书早已泛黄,但是上面的字依旧清晰:“李茂林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在1984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前,政府落实革命烈属政策,补发了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

  李茂林就是我的曾祖父,原本是铁匠,有一间铁铺。他早年丧父,是家中唯一的男丁。

  1926年冬天,北伐军进入长阳,在外地求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郑乃亦、田靖武回到故乡。他们向住在曾祖父邻村的李步云宣传革命主张,动员李步云组织民众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李步云当时在长阳县都镇湾区杨柘坪乡私塾教书,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怀揣救国救民志向。他受到启发和鼓舞,毅然弃教投身革命。

  李步云长我曾祖父两岁,是长阳、五峰苏区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担任了杨柘坪乡党支部书记。后来,杨柘坪乡成为红六军的根据地,李步云任红六军政治处处长、五十师师长。

  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党的工作重点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当时,地主、官僚、土匪三方联合,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用苛捐杂税压榨百姓。

  27岁的曾祖父,生性刚直不阿,不甘忍受欺压,在李步云的影响下加入了杨柘坪赤卫队,成为一名联络员。他从五峰县嵩坪乡联络员手中接到信,再送往长阳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资丘,以铁匠的身份作掩护。除了送信外,他还为赤卫队制造武器。

  当年,曾祖父居住的屋后有间小黑屋,就是他的铁铺。小屋无窗,有一个低矮的门洞,只有屋顶有一片被烟熏得几乎看不见光亮的玻璃瓦片,勉强可以透光。根据祖父讲述,小屋的一角砌着土炉,炉膛里火苗通红,旁边架一个风箱,炉边放着一个铁砧。曾祖父就穿着一件灰白不辨的土布对襟短衣,将青布裤腿缠进蓝布裹脚,赤着膀子抡起大铁锤打铁。不一会儿,他挥汗如雨,便将头上戴的青布帕子摘下来擦汗。接着,他又蹲到炉膛旁拉风箱。风进炉膛,炉内火苗“呼呼”直蹿,炭火便越烧越旺。在一拉一推间,那炉膛中的火苗在风中绽开。年轻的曾祖父专注地听着风箱里发出的时而平缓匀称、时而急促热烈的声响,精准掌握炉膛内的温度。

  二

  1928年1月,为了方便战斗,经潜伏在敌营任国民党长阳县保卫团副团长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勋推荐,李步云顺利进入国民党都镇湾区团,并任团总庶务。李步云暗中联络、组织起了一支近40人的游击队。

  游击队武器不足,曾祖父只要没有送信任务,就每天晚上都会在铁铺忙活。他手握大铁钳,夹起一块铁片放入炉膛,再回到风箱旁,边拉风箱边观察炉膛里的铁片。待铁片烧得通红,他就用铁钳快速将铁片夹至铁砧上,一手用铁钳夹紧铁片,一手用铁锤敲打铁片。随着铁锤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曾祖父低声发出“哟嗬”声。几经锻造,一把大刀便见雏形……

  1929年4月,工农红军第四军进入长阳。李步云组织游击队再次扩充队伍。不到一个月,游击队就发展到了150多人。随后,李步云按照计划率部西上到麻池,与李勋会合,举行“西湾起义”,组建了红六军。然而不久,红六军在资丘战斗失利,李勋遇难。李步云化悲痛为力量,以家乡杨柘坪和五峰蒿坪为基地,召集红六军余部200多人,重组游击队,继续战斗。

  这时,武器供应更为紧张,曾祖父铁铺的铁锤响得更加频繁了。他除了打大刀,还要打制梭镖。

  然而,1929年冬天,李步云部下红一师队伍受到长阳、五峰两县团防南北夹击。部队西行向主力红军靠拢,行至西湾桃子岭时又遭长阳保安团伏击,损失惨重。李步云只得再次返回蒿坪,与地下党密切配合,悄悄充实红军和赤卫队的人员及武器装备。

  当时,李勋遇难,叛徒告密,坏消息时有传出。武器也无法满足游击队、赤卫队的需求。曾祖父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为了不引人怀疑,他让自家叔伯兄弟在私塾望风打掩护。白天,他到地里耕地,晚上便独自一人躲在铁铺干活。

  待炉膛的火烧旺,等到夜深的时候,他就抡起大锤打造武器。原本一块不起眼的铁片,在他不断抡起的铁锤敲击下,被做成大刀和梭镖。泪水、汗水滴到铁片上,瞬间就消散了。他乘势把敲打好的大刀或梭镖放入水槽内,随着“呲呲”的声响,一阵白烟升起。夜深人静,他谨慎地环视墙上的那些作掩护的犁铧、锄、镐等农具,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刀和梭镖转移到铁铺外面。

  深夜,借着月光,曾祖父小心地走向坟地,那是隐蔽的武器转移点。武器反射的幽幽的银光冷冷地照在坟地冰凉的石碑上,偶有风吹动枯草发出“窸窸窣窣”声。想到牺牲的战友,曾祖父内心悲痛。他掩藏情绪,不露声色地将武器藏好,做好标记。这些工作要赶在天亮之前完成,以配合其他战友前来拿走武器。

  三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李步云领导的游击队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地势,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武装势力。1930年4月,红四军东进洪湖,留下300余人随李步云留守长阳和五峰继续战斗。

  1930年5月,红六军第三纵队在长阳大水泉正式成立。这时武器需求量更大了。恰逢天旱,部队给养更难解决。当时,队员们吃的是野菜蒿子粑,盖的是形如猪油渣的破烂棉被。曾祖父深夜打造武器,常常饿得浑身无力,只能将几个土豆放在炉膛烤熟来充饥。曾祖父独自一人重复着烧料、锻打、淬火、打磨涂油等程序。经他千锤百炼之后,一件件铁制武器不断地秘密转运到红军和赤卫队队员手里。

  1930年5月26日,乌云密布,天色黯淡,曾祖父佯装去锄地,路过坟地悄悄瞥一眼,发现武器没有被人拿走。“是不是出事了?”他暗中观察,但迟迟没有人来取走武器。最后,曾祖父伪装成卖刀人,打算只身步行把武器送到李步云家或附近。不想,早已暗中观察曾祖父的叛徒告密。他步行到离家仅1公里远的牛林子湾时,惨遭团匪埋伏,壮烈牺牲。这一天,是他30岁生日后的第5天。他牺牲后,家中留下年迈的母亲、妻子和3个年幼的儿女。

  曾祖父铁铺“叮叮当当”的响声已经消散,昔日的炉膛、风箱、铁砧、铗钳也已不在。曾祖父的铁锤也早已不知去向。新中国成立后,在长阳县的清江岸边,政府修建了“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以纪念红六军壮烈牺牲的烈士。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在曾祖父牺牲的这块土地上,勤劳勇敢的长阳儿女,在绵绵大山里战天斗地,摆脱了贫困。土家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四通八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农村实现了电气化。土家儿女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2021-07-09 李萍 文/摄 1 1 国网报 content_641185.html 1 曾祖父的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