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几年前,我偶然得知自己供职的张家口供电公司前身是张垣民生电业公司。1946年,张垣民生电业公司的电力工人自发组织了一支赴延安工作队,去给延安革命根据地办公区安装电灯。他们历经坎坷,走了两个多月,终于抵达延安,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作为一名供电职工,我觉得这是一段光荣而珍贵的历史,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
经过思考,我决定将这段历史创作成电影剧本,用电影画面展现出来。
创作电影其实就是讲故事。一部电影如何能够吸引观众?我认为首先要讲好故事。一个好剧本是一部好电影的前提,剧本中的故事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创作起来很容易陷入单调和贫瘠,甚至是枯燥和乏味的境地。
影片《光明行》最初的剧本名为《向西 1946》,讲述的故事基本都是当时的电力工人奔赴延安路途中发生的真实经历,比如土匪的骚扰、狼群的围攻、国民党部队的袭击以及路途中发生的奇闻趣事等。但是剧本创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件全部叙述一遍,因为这里的故事不是历史的镜子,不能像记流水账那样罗列史实。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必须要高于生活,所以我要在动笔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还原当年的故事,我先后去了北京和天津,费尽周折,找到当年赴延安工作队的成员之一岳致和,以及随队回到张家口的王惠芬,请他们口述当时的情况,补充创作素材,并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张家口供电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
素材积累了不少,我在取舍上又犯了难。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我都觉得是看点,然而在画面处理、人物对白和故事的发展走向上,却写得很平淡。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焦点也不是特别集中,内容略显苍白。后来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潘飞老师的大力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忍痛割爱,能删则删,能减则减,力争抓住故事的内核,对赴延安工作队一路向西的经历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努力做到以情感人,进一步增强剧本的故事性与艺术性,同时保持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几经打磨,剧本《向西 1946》刊登在2018年第2期《脊梁》杂志上。
不管是剧本还是电影,都要先打动创作者,才有可能去拨动观众的心弦。因此无论是人物对白,还是场景描写,我完成创作后,都会先看看能否打动自己。得知有影视公司决定将剧本投拍成院线电影后,我多次对导演和制片人说,故事情节和桥段可以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合逻辑,不可以凭空臆想。
我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七十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老一辈电力工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斗争,最终顺利完成了革命任务。在那个年代,电力工人已经具备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今天的我们也必须牢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在重温老一辈电力工人光荣历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